身為neet eventer睡眠不足最忙的一周,早出晚歸的一週總算可以稍作休息。趁還有記憶的時候濃縮紀錄下台北理想精神交疊在同一時空的情景,筆記供這兩場盛會參加者回憶。
相似處:
- 去品牌去中心化(策展人退居幕後一手包辦,群眾自由選擇關心3or4場地同時進行的不同主題)
- 使用者QA參與主講人大中型專題演講(參與度低),也參與小型和引路人的互動討論(參與度高)
- 都是外行可看熱鬧的大拜拜遊戲快閃場所內行發燒友可看門道,有深有淺的多層次活動
- 了解邊境現狀(與歷史)
- 在地&全球化人際連結(不同同心圓彼此交流)
- 人人流暢使用英文&各語系即時口譯
- 言論自由民主共享精神
- 人道關懷
- 會後整理記錄,反饋開坑follow
- 廠商贊助vs政府補助vs使用者付費
相異處:
- TIDF是描述呈現問題工具(資訊傳遞),看完會思考怎樣讓社會變得更好,G0V是解決問題工具(動手)
- TIDF會前大量研究撰稿邀請參展者,G0V只是提供平台給參與者自行發揮多
- G0V全程直播事後可查看影音&共筆記錄,TIDF只能跑現場&等報導
--
5/14.15黑客松小結 #g0vsummit
Liberty, not the daughter, but the MOTHER of order.
環保鐵盒便當+環保筷是這兩天精髓
中心思想:
《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文書超譯為《物聯網革命》
《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文書超譯為《物聯網革命》
最精彩演講:從g0v到gov--潛入衛福部400天(共筆)
開放工作坊坑(共筆):
工具:
人人可編輯社區圖資的開放街圖 openstreetmap(OSM) ->各國用於救災
2. Hubert導演的家暴女性片座談提到女性想拯救施暴男人的神聖使命感,我想說即便表像不同,是同樣的愛與勇氣使少女成為魔法少女,母親成為母親。差別只在看她愛的是怎樣的人。
努力根據主要關注議題關鍵字(菲律賓/伊朗/阿拉伯之春/中東難民/非洲三部曲)看了17部,但沒辦法在十天內消化百部佳作,這次主題綠色小組完全沒follow。無論後年人在哪應該都會回來參加。16年來第一次參加就看見藝術&社會關懷完美結合的新世界(十天變鐵粉)
TIDF的精神才是把台北洗乾淨後露出原色的樣子。因為TIDF,伊拉克零年導演眼中的台灣就像是天堂。
片單日記:
5/9 新聞不死 Checks and Balances/阿爾及利亞
片單日記:
5/9 新聞不死 Checks and Balances/阿爾及利亞
法殖民150年,1965年由4名"聖戰士"獨立建國後一黨專政,90's爭取黨禁報禁500名記者遭軍方殺害,之後進入抗拒民主的十年內戰,10-20萬人民喪生。影片紀錄開放黨報禁後2014總統選舉"內定"第四次連任,阿國第二大報法語獨立"祖國報"記者上版前內部論戰。
導演說他拍這部片的目的是告訴世界,即使人民因十年陰影害怕走上街頭,政府時不時為平亂發錢,選舉期間抽走祖國報60%廣告,四面牆內產出的評論人民也只能在四面牆內閱讀吶喊,阿爾及利亞還是民主國家。
阿爾及利亞看起來是法語ペラペラ的中東&白人混合區,多數女人不包頭,街道跟一般城市無異,畢竟產油國經濟還是有一定水準以上。
比較有趣的是,阿爾及利亞社交網路盛行甚至政府還有補助,因為政府希望人民在網路嘴砲發洩就可以不用上街。
5/9 伊朗全面噤聲 Remote Control
1989.6.4 何梅尼去世,親中的伊朗人一般都不知道那天中國發生過什麼事。
旅法匿名導演回德黑蘭跟家人朋友看電視2013總統大選新聞報導。2009年超越階層的綠色革命流血鎮壓還是被作票失敗之後,人民熱情已經不如當年。失敗的總統候選人被軟禁,異議份子被羅織罪名進監處決,選舉是場排好的戲,伊朗人還是珍惜自己的選票。導演表示魯哈尼相對自由作風終至解除制裁,外資紛紛準備進入伊朗市場,但對一般人民影響恐怕不會這麼快。
5/10 我是人民 I Am the People/埃及 2014
黎巴嫩裔旅法女導演到遠離開羅的貧窮小村落拍下2011阿拉伯之春拉下執政30年的穆巴拉克時,一家家村民們看新聞對「民主」的反應。大多村民不期不待只求溫飽穩定,其中一位對改革特別寄與厚望的村民投給穆斯林兄弟會的平民總統後,僅僅半年更多人民不滿改革上街,軍方趁機政變,前後態度轉變甚至挑戰導演的法式價值觀,值得玩味。今天最好看的一部片。映後無座談。
目前看過被攝者最常主動關心導演的一部片,被彼此信任的村民當成鄰居女兒一樣關心的導演介入村民政治生活,村民們投入情感,他們的政治價值觀也因此受到影響。民主啟蒙,樂觀與落空,細膩無法言說。對戮力求生存的村民,民主改革顯得些許奢侈與殘忍。
伊斯蘭世界人際建立在互信、充分溝通、道德與為他人著想的同理心上,種族不是太大問題。與遠東(我們東亞)同樣遵循情理法,與西方法理情不同,日本韓國相較顯得冷漠,華人顯得自私理盲。
看了一下wiki跟影片裡國內新聞報的完全不同,原來被趕下台的新總統真的是埃及阿扁
當天早上一堆小學生來看「我的英雄斗篷」座談後與伊朗導演合照,伊籍翻譯說這群是台灣未來主人翁,溫馨
tidf選片辦活動宣傳出版品設計撰稿活動場控口譯水準都太高,突顯票價太低比租片還便宜,到底是文化部補助太多還是廣告費很夠?
5/12 家園:伊拉克零年 Homeland: Iraq year zero/334min
2002美軍入侵前巴格達導演家族和街訪錄像,剛好捕捉到海珊最後榮光和伊拉克最後一段充滿歡樂彼此信任的穩定時刻,2003細數美軍入侵後文化資產.平民遭受的傷害。結尾常對著鏡頭笑口常開,勇於表達自己意見的導演小外甥死於動亂,對介入5個半小時生命的觀眾已是難以承受。
他們在美軍入侵後也盡量對美軍友善,民眾即使不滿海珊獨裁,美軍更造成伊拉克不可逆的傷害。聽到街訪路人說盟軍答應佔領後要把巴格達改造成東京,觀眾都笑了。
導演說美國上映後觀眾表示伊拉克人原來跟他們想的不一樣,導演問他們想像的伊拉克人是怎樣的,他們說不知道,根本沒有素材可以想像。導演才發覺原來對一個地方一無所知也可以隨意開戰。
導演沒有辦法用更短的時間消化實際歷史所造成的傷痛,我只希望更多人看過這部具劃時代意義的紀錄片,瞭解反省沒有插手的自己手上沾染的血腥。看完超恨美國。
一想到殺死小男孩的兇手是否後來加入了isis就讓我惴惴不安。伊拉克人很清楚石油豐饒害了他們。
5/13 非洲三部曲
I. 基桑加尼日記 Kisangani Diary/剛果 1998
盧安達大屠殺後10萬難民飢荒。導演Hubert Sauper當時28歲,跟歐盟救濟組織和法國電視台坐火車深入「無人之境」,10萬難民被攻擊將餓死路邊向電視組白人求救,攝影機拍完就離開。
II. 達爾文的噩夢 Darwin's Nightmare/坦尚尼亞 2004
外來強勢種尼羅河鱸魚加工直飛歐洲,同時當地飢荒。俄籍飛行員空機來每趟載走非洲50噸魚肉或物產,片尾終於坦承曾運槍枝來非:「非洲小孩的聖誕節禮物是槍枝,歐洲小孩是葡萄。我希望全世界孩子都能幸福,卻不知該怎麼做。」
III. 以朋友之名 We come as friends/南蘇丹 2014
導演駕著自製小型飛機拍攝中美歐盟掠奪石油土地拉攏漠視當地人過程。不像前兩部赤裸裸的尖銳,但訪問人數面向更廣,將批判交給觀眾。
導演提到1895年美西內戰就是以虛構出西班牙在殖民地暴行的影像一舉正當出兵拿下古巴菲律賓,歐盟、法國政府、法國電視臺給他的拍片補助也是因為看中影像藝術價值,而非因為他敘述事實
當他乘簡陋飛機到達當地,民眾會笑他的破銅爛鐵幫助他以平等立場與民眾建立關係,而當地軍人反而不鳥他因為他不符合「殖民者形象」。所以當他開玩笑的穿着四星的飛官制服,軍人警察們突然都對他十分禮遇。
導演:歐洲虛偽變態的史觀認為他們善意的解救非洲,事實上歐洲今天的富庶正是掠奪非洲的結果,非洲的悲慘正是歐洲造成。我在非洲找到歐洲的真實,願意花一輩子矯正歐洲整體文明詮釋的謬誤
伊朗的「無知時刻」自傳戲中戲也很好看,20年前的創新手法打破我對紀錄片的想像。
衍伸閱讀:
「被背叛的非洲」
最後一個問題我問的,因為時間地區跨度太大當場其實很難回答。今天導演座談(可惜無法出席)提到出生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卻受納粹教育,我想這也造成他一生的困擾。聽他講話會讓我一直想到葛超智,我希望他的人生能迎向比葛超智好的結局。
Hubert跟Kerr不一樣的地方是對群眾影像藝術影響大於歷史寫作,讓Hubert比Kerr安全有錢許多
- 勇敢訴說那些人們迴避的真實,才可能想像共同的未來——專訪 TIDF 策展人林木材
- 陳斌全/紀錄片的盛宴後──關於TIDF的幾點反思
- 影展笔记 | 刘晓雷:《家园:伊拉克零年》| TIDF影展笔记(4)
- 【TIDF】亞洲視野競賽中的當代東南亞紀錄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